俗话说:少不学老庄,老不读孔孟,作为一个合格的老男人,五一放假一边带孩子,一边看庄子,本人才疏学浅,不敢说心得,略有一点感慨吧,跟大家分享一下
庄子认为世俗快乐本质是“物役”——被外物奴役的焦虑循环,人们为“快乐”疲于奔命,却因过度执着而陷入痛苦,古代“真人”对生死无喜无怖,来去安然,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不因外境的生灭而起伏。
可见,逍遥意味着心无挂碍,不为世间一切得失所扰,这种精神自由便是庄子所谓的至乐。现代哲学上,这类似于“无所牵挂的自由”或“心灵的宁静”,可与斯多葛学派的无扰(ataraxia)理念相通,即真正的幸福来自超越情绪波动,内心的安定与自由。
其实很好理解,就好像很多人说小时候玩游戏怎么那么快乐,现在玩游戏怎么就玩不进去了,这种“小时候有乐趣,长大后却没意思”的反差,恰好映照了庄子所说的“真快乐”并不在于外物本身,而在于心的自由与无待。
情感寄托在外物之上,必须等待某种结果才能产生快乐,而如果快乐自心而生,则不依赖任何外在事物或成败得失,只因“心无挂碍”而自然而然地“逍遥”。庄子称此为“至乐无乐”,即乐已至妙,用“乐”字反而不足以名之。
《外篇至乐》一文中,庄子老婆死了,惠子来吊念,发现庄子在敲着盆唱歌,以为庄子疯了,其实庄子在高兴,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就是“无为”,这是世俗往往不理解的。所谓无为,并非绝对不行动,而是不违背自然本性、无矫揉造作的顺应状态。“无为顺应自然”的快乐观强调的是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因此,庄子所说的真快乐,不是追名逐利的获得感,而是顺应自然、顺其自然而无所系之乐。现代哲学上,这与“顺势而为”的思想、心理学中的“心流”(flow)状态有所相似:当人完全融入所做之事,行动合于本性时,就达到了最佳的体验和快乐状态。而对于庄子而言,这“乐”已经超出平常意义,不是快乐而是“无乐”——即乐已达至极,无法再以之为界。
将庄子的快乐观放在现代哲学语境下看,其核心思想与一些当代理念相契合。例如,斯多葛学派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与自然和理性保持一致,不受外物左右,这与庄子“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扰”的观点相似;佛教禅宗的“无我”、“离执”思想也与庄子“至人无己”“忘我”的理念不谋而合,都认为放下自我执念可获真自在。现代心理学中谈到的“心流”状态(flow)——即个体在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产生的高度融入与满足感,也与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强调当行动完全自然流畅时,人会体验到一种心无旁骛的快乐。 当代伦理学和幸福研究也指出:持久的幸福更多来自内在的心理品质(如平静、感恩、意义感)而非外在的物质刺激。这与庄子批判“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的短暂快乐,转而追求“无为诚乐”是一致的。正如庄子所云,“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在现代语境下可解读为:对普通人所乐之事庄子“既不觉得乐,也不觉得不乐”;真正的快乐是“无为”状态下的内心满足,而非情绪的波动。这类似于现代所说的“幸福感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条件”的观点。总之,庄子的快乐观强调内心的自由、觉知、与自然合一,这些理念与当代追求身心健康、内在平和的思潮相呼应。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真正的快乐不是某种可被占有的“积极状态”,而是消解了对“快乐”概念的执着后,在自然流转中呈现的生命本真。如同《知北游》中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的快乐恰是放弃“追求快乐”时,与道同游的澄明之境。
当我们以这种“庄子式”的眼光来看待游戏和生活,也就明白:真正的快乐,不是追求复杂的系统和外在的奖赏,而是让心回到最自由、最自然的状态,用一颗清净、开放的心去体验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只要能做到“无待无为,心斋坐忘”,便能重新获得那份久违的、无拘无束的欢乐。
上一篇:
我爸突然在农村老家宅基地修了一套房。下一篇:
闲鱼秒拍可以卖吗?还有秒咨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