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界有个知名的桥段:暴风雪山庄模式。
这个模式的意思是,把所有即将挨一刀的倒霉蛋们和凶手全部困在一处大型“密室”当中,这个密室,可以是庄园,可以是城堡,不管是什么,这个地方必须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困在其中的人也无法逃脱此处(甚至会设计很多灾难桥段,让试图逃脱的人全部死于非命),只能互相帮助共同求生,在即将挨一刀的恐惧当中惶惶不可终日,直到作者钦定的主人翁把凶手(及其帮凶)全部揪出来。
换一种更易于理解的说法,网上红极一时的“狼人杀”游戏,走的就是这个模式。
这个模式的鼻祖,一般认为是英国小说家阿加莎,也就是塑造了大侦探波罗的那个阿加莎,相比名满天下的福尔摩斯,这位胖嘟嘟的侦探显然不是那么出名。
我对这位老姐的感想也仅限于“英国人真会算计”的水平,阿加莎和柯南道尔都是英国人,写侦探小说的人必须知道怎么憋坏水,而我面临的问题是,福尔摩斯系列普遍写的无比啰嗦,看的头大,别的不说,三大案看到一案半就彻底看不下去了,华生你写那么多废话连篇的信干嘛?怕这个怕那个的,老福把你从战场上打出来的胆量全吃掉了?
扭头发现还有个波罗,一看阿加莎也是英国人,完咯,想必也是啰嗦的要死,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怎么接触过。
而这一次,之所以会去看阿加莎的小说改编电影,也是因为诺兰拍的那个所谓的“翻拍”版过于难看,但整体观赏一遍后,我发现当初的决定是对的,也让我直接打消去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念头
如果这部电影的基本逻辑与叙述过程与原作大体相同,我只能说营销为王的策略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流通了,同为改编影片,《福尔摩斯探案集》有千奇百怪的委托人,有奇特的知识点,有颇为清奇的理解角度,啰嗦的时候当然也有,但不是次次都这样。而这部电影里,我没找到多少看点。
首先,涉案人员很多,来自各个阶层,但彼此之间的互动却极为薄弱,剧本有意使之形成似有似无的矛盾,但你要说在场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嫌疑,很牵强,完全是把演员当成道具而不是剧中角色来演绎剧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无论是从不在场证明和作案手法上来看,全片除了各种云里雾里的案发现场片段外,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推断的犯罪流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案人,而最终波罗能锁定凶手的身份,也是因为提出了一份新证据(或者应该叫佐证),而这个证据在影片前半部分是基本无法判断出来的,包括波罗对作案流程的描述,和自说自话差不多,完全看不出与之前的案发现场的强关联性,根据在哪里?一个没有指纹和毛发检验的时代,难道你就待在凶手旁边看着他犯罪?
感觉就像看柯南一样,全片完全没有展示过的作案道具,他推断出来了,而可以起到相同作用的作案道具有很多,为什么断定就是这个道具?根据在哪里?然后柯南描述了一遍精彩的作案手法后,导演让凶手不打自招,把作案道具亮出来了,告诉所有观众,你看,柯南猜对了吧?
你耍我呢?
------------------------------------------------------------------------
最后提一嘴,这部电影并非完全没有收获,有个东西值得学一学
三短三长三短,这是摩尔斯电码里的求救信号的打法,表示SOS的意思
上一篇:
通关空之轨迹1st了,国庆完成一半任务了下一篇:
完活,还挺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