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易烊千玺演脑瘫那个电影,里面那个女的,跟他一起出去旅游看三星堆,为啥莫名其妙在车站就闪人了?前面也没任何铺垫,就这样结束了,这剧本也太烂了吧?穿插的感情戏,感觉一点意义都没有。
觉得整部电影其实挺负能量的,告诉残疾人要面对现实,怎么自强不息也是徒劳,混混日子得了,不知道我是否理解有误。
看过一些影评分析,对不对看个人理解,不过可以参考一下说是雅雅专业是人类学,她对一些人体都比较感兴趣,春和是个脑性麻痹患者,在雅雅眼里符合她的专业向,所以对春和比较感兴趣,但后来接触发现,春和虽然身体协调性不好,但她的心理活动都很饱满,甚至比她一个正常人都要目标清晰的多,她想到了她自己,目标迷茫,不知所措。而且,她可以和春和当朋友,但不能当恋人,她接受不了在众目睽睽下和春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她害怕,雅雅的行为,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普通人的想法。雅雅的出现其实代表患者虽然行动不便,但仍然有着正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被异性吸引的念头。雅雅的拒绝牵手其实也表明了哪怕是鼓励你激励你的人,也可能并不把你当成普通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和同情,但是也仍然把你当做异类,这也成为了压死骆驼中的稻草之一。后面车站的转头不见代表着生命中的本来就充满了遗憾和错过,可能一下就见到了,但也有可能一转身就再也见不到了。雅雅本身可能并不单单具象成一个人,更多的是内心状态的转变,可以说是爱情,也可以是对生活的幻灭过程的一种认知,最后的蜕皮就是自我的和谐。
-------------------------------------
这种功利性的爱,并非这部《小小的我》所独有,它是所有主流商业片的基本情感法则。因为等价交换式的爱,才是我们平庸生活的常态,而等价交换又天然地带着一丝市侩的气息。所以拔高自己情感和粉饰自我成了我们的顽强潜意识需求,而这也是商业电影的最核心的精神密码——我们总是要比我们想像的更为高贵。它千方百计地对这种等价交换的情感进行变形,以掩盖里面的功利主义气息,而像《小小的我》里面主角的残疾,就是一种好的遮羞布。所有主流商业电影里主角的缺陷,都是这种装饰艺术的一部分。
这种功利性的爱,必然而然会让整部电影显得洁净,因为它的最高原则是不能冒犯观众。所以它对这个世界的批判必然是浅尝辄止的。坦率地说,《小小的我》在这种功利性的框架之下,为还原真实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旁观者那种对于脑瘫患者的客气拒绝,隐晦的利用,把他们作为自我道德标榜的恶劣,在这部电影中都有着精微的描述,甚至对于亲情本身内在的虚弱也有所涉及,但它显然不敢再深入一步,它不敢表现出一种真正的普遍冷漠,因为表现出这一点,将会让观众感到自己无处躲藏,成为被审判中的一份子,所以它设定了一个近乎乌托邦的老年群体,这群在现实世界中丧失了纵横捭阖能力的人,有着一种过剩的对于异类的宽容,这种善意,有效地中和了影片整体的残酷。
影片对于男主的爱情也必然是浅尝辄止的。虽然它是以冰冷的结局告终,但它的童话性质仍然确定无疑,它只是一个俊男靓女爱情的变异版,充满着一种不真实而又美好的气息。它不敢去真正地描摹那个女性角色,因为一旦开始描写,它就无法避免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巨大疑问,这个女孩为什么会对这个脑瘫患者这么感兴趣,所以只能把这个角色虚化。
小姑娘本身有一种傲气,她纯粹是因为没有接触过脑瘫的人觉得刘春和有意思才和他做朋友的,但是刘越界开始喜欢她,她才因为害怕或是不配得感让她通过这样的方式远离。而且就是因为女孩的远离,刘春和才后知后觉,进而蜕变成长,从一个大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寓意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