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 ¥2600 面交来的个二手原装 512GB 版,包、充电器什么的都在,成色很好。我看奸商 64 改的机器都要 2800+,果然还是蹲个人买家比较靠谱。
(这图是商店页的)
手感:手感不错,我挺喜欢这种摇杆和十字键 / ABXY 在同高度的设计,这样我大拇指不用来回挪,比较方便。不过坏处是摇杆离得比较远,有时候想往前推会推成右上,大概再习惯习惯就好了吧。按键手感比我的八位堂 Pro 2 强,制造公差更小;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如 Xbox,Xbox 手柄那俩左右扳机又丝滑又有缓冲,至今无人能敌。十字键用的光面塑料也有点烦人。机身方面总体质量过关,看着比我垃圾二手 ThinkPad 结实,不过上下沿按一下还是会有些吱呀响,不如 Xbox 手柄那么敦实。缺点是太长了,一只手拿不住,重倒不算很重。不过长了也有好处,放手的部分离发热的部分很远,不会和一些笔记本一样掌托烤手,可以长时间玩。
控制:控制方法非常丰富,除了 Xbox 标准的那些按键之外还有四个背面按键、两块触摸板、陀螺仪、触摸屏之类。我尤其喜欢这俩触摸板,这俩触摸板是线性的,可以检测输入压力,可以映射成各种功能,还有 HD 振动反馈。我经常把 ABXY、右摇杆映射到左触控板(可以设置按键切换成另一种),十字键、左摇杆映射到右触控板,这样不管哪只手都能一手控制整个游戏,适合躺着歪着玩。陀螺仪我还没试,听说很适合 FPS,大概也能用来玩一些体感游戏吧。外设也都能用,Xbox 手柄、鼠标键盘什么的都可以,毕竟就是个电脑。
软件/UI:分两种模式,游戏模式和桌面模式。游戏模式下完全就是个掌机,所有界面、按钮都是围绕着手柄按键或触屏操作设计的。界面和电脑上新版大屏幕模式一样,不过集成的更好,不会点开始游戏只蹦出来个小窗口,游戏退出后大屏幕模式自己最小化了之类,用起来比较丝滑。游戏内覆盖能很方便的修改按键映射、调整电源方案之类。因为这机器销量不错,社区也很活跃,安装了社区制作的插件加载器之后能修改系统界面和行为、精调性能、添加一些方便小玩意之类的,挺不错。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按一下电源键睡眠,再按一下唤醒,两边都很快,虽然这功能一点也不新奇,但有事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来不用等游戏启动,直接就能从离开的地方继续,实在是太方便了。软件方面的缺点是默认的界面光标选中了啥有点不是很明显,游戏筛选排序功能也多少有点弱,而且经常会下载渲染器预缓存,有点烦人。
桌面模式就是当普通电脑用,SteamOS 是个 KDE Plasma + Arch Linux 的发行版,用起来和普通 x86 电脑完全一样。我因为比较习惯 Pop_OS(基于 Ubuntu),稍微花了点时间研究,不过其实都差不多。
兼容性:讲真,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试了三十来个游戏,全都能玩,连标着不支持的都能玩。看出 Proton 是为 Steam Deck 优化过的了,免鼓捣开箱即用的游戏比我 Pop_OS 上多得多。我唯一鼓捣的一点是下了个 Proton GE,因为听说 P5S 用这个社区版兼容性能更好一点。唯一遇到的问题是地平线 4 开头 logo 动画不显示,当然这玩意完全无所谓,我也懒得管。不过我主要玩的都是老游戏、独立游戏和少量的一点 3A,不碰那种有反作弊的多人游戏。带反作弊的想要在 Linux 上运行还是有点困难,听说 EA 这种第三方启动器有时候也有问题。
性能:比我想象的好点,巫师 3 全低画质 + FSR 能基本稳 60,偶尔被大量敌人围攻的时候会掉到 50 多。之后换了 DX11用 720P(带点黑边的原生分辨率)+ 帧率限制到 48,体验更稳定,玩着不错。说实话巫师 3 就算全低画质也很好看,我还看了 Steam Deck 和 Switch 的画质对比,Steam Deck 完胜,帧率画质全方位碾压,最后有一些游戏截图作为示例。地平线 4 中低画质也能稳 60(限 30 的话画质能开的挺高,不过我相比画质更喜欢丝滑,毕竟节奏这么快),P5S 也是中画质稳 60。不知道兼容层消耗了多少性能,感觉不多。我暂时只玩了 Steam 里的,GOG、模拟器之类的还没试,应该也用着不错。
续航:虽然画质完胜,但是续航肯定是不敌 Switch。我这是 LCD 版的,OLED 的续航更好,我这二手货电池也有损耗。巫师 3 大概续航不大到两小时,加上肯定得留点电以防万一,满功耗运行实际续航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吧。不满功耗能好很多,玩 P4G 把功耗手动限制到最低也能稳 60,续航大概四个半小时。如果不玩游戏,而只在桌面模式随便看看文档和网页啥的,那续航能更好,比我那个二手 ThinkPad 长不少,至少五小时以上。我之前笔记本没电就只好拿它救急,上课个举个游戏机,老尴尬了,不过确实能撑挺久。
可扩展性:就一个 Type-C 口,不是雷电或 USB-4,有视频输出、PD 充电。就一个还是有点不方便,要有俩能好很多。此外还有 3.5mm 耳机口和 micro SD 卡槽。Valve 公开了机器的 CAD 设计,对 DIY 比较开放,还和 iFixit 合作出了拆解教程,所以我看配件、替换壳什么的很多,网上也有很多魔改的。比如有那种上面夹上块小屏幕模拟 3DS 的,自己给机器改散热的,甚至还有用 NVMe 转 PCIe 转接板插了个显卡上去的……
屏幕:1280*800 的,LCD 对比度亮度都不咋地,和 OLED 版没法比,烈日下肯定别想玩。能注意到一点点闪烁,不知道是
PWM 调光还是降低拖影用的背光频闪,有的人估计不喜欢,我反正无所谓。512GB
版玻璃不是光面的,说是为了防眩光做的磨砂,但实际没卵用,该眩还是眩。
感想:不知道是我预期太低,还是因为 ROG 那个掌机吹的太高,Steam Deck 其实挺超出我预期的,几年前要告诉我这画质是掌机上跑的,我肯定打死也不信。而且便携性总有一种“魔力”,有时候坐在桌子前,不需要什么什么便携,但还是会选择 Steam Deck,大概是因为它更灵活。而且我想放下能随时放下,不用担心什么保存退出;想拿起来随时就能拿起来,从睡眠中唤醒之后也不用重新开游戏等它加载,太方便了。就和 3DS 一样,不玩的时候咔哒一扣,就能把游戏抛诸脑后了(不过 3DS 合上会耗电,Steam Deck 直接是传统的睡眠,耗电很低)。如果是我这种,主要玩独立游戏或五年以上不怎么新的游戏,那 Steam Deck 确实非常合适,这笔钱比我买 Quest 2 花的值多了。
壮壮你心动了吗(
截图:
(地平线 4 里 Top Gear 故事原来是新 Top Gear,差评,白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