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凯文凯利KK三部曲也就是未来三部曲中的一本,该书是1994年出版的,而这一年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元年,我们才是一个刚起步的稚童。可凯文凯利竟预言了一系列的未来图景,而且很多都已经成为实现,比如城镇化、绿色能源、全球一体化、AI的飞跃及普及、新娱乐也就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生物基因技术、太空探索。作者KK堪称预言帝,但他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立足于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等研究上做出的大胆推断。时过30年,再看此书也不得不连呼作者牛啤!
遵守版规就不发书了,摘一个片段,感觉有点智能家居的味道,各位的电竞房是不是已经实现一部分了~
威瑟告诉我,他真正想要的是一大群微型智能体。布满办公室的一百个小物品对彼此、
对它们自己、对我都有一个大概而模糊的意识。我的房间就变成了一个半智能芯片的超大群落。他说道,你需要的就是在每本书里都嵌入一枚芯片,以追踪这本书放在房间里什么地方,上次打开是什么时候,翻开的是哪一页。芯片甚至会有一个章节目录的动态拷贝,当你第一次把书带进房间时,它会自行与电脑的数据库连接。书于是就具有了社会属性。所有存放在书架上的信息载体,比如说书、录像带之类都被嵌入一枚便宜的芯片,可以彼此交流,告诉你它们的位置以及它们的内容。
在布满这类物品的生态办公室里,房间会知道我在哪里。如果我不在房间里,显然它(它们?) 就应该把灯关掉。威瑟说道:「大家都携带自己的电灯开关,而不是在各个房间里安
装电灯开关。想开灯时,口袋里的智能开关就会将你所在房间的灯打开,或者调到需要的亮
度。房间里不必装调光器,你手里就有一个,个性化的灯光控制。音量调节也是一样。礼堂
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量控制器。音量往往要么过大,要么过小;大家都像投票似地使用自
己口袋里的控制器。声音最终定格在一个平均值上。」
在威瑟眼中的智能办公室里,无处不在的智能物构成了层级架构。层级的底部是一支微
生物大军,构成了房间的背景感知网络。它们将位置和用途等信息向其直接上级汇报。这些
一线士兵是些廉价、可抛弃的小芯片,附着在写字簿、小册子以及可以自己作笔记的聪明贴
上。你成打购买,就像购买写字簿或内存一样。他们在集结成群后的功效最大。
接下来是十个左右中等尺寸的显示屏(比面包盒稍稍大一点),安装在家具和电器上,
与办公室的主人进行更频繁、更直接的互动。在接入智能房屋这个超级有机体后,我的椅子
在我坐下的时候就能认出我,而不会错认成别人。清晨,当我一屁股坐下来的时侯,它会记
得我上午一般要做什么。接下来它就会协助我的日常工作,唤醒需要预热的电器,准备当天
的计划。
每个房间也至少有一个电子显示屏,一米宽窄或更大——像一扇窗户、一幅画或一个电
脑/电视屏幕。在威瑟的环境计算世界里,每个房间里的大屏幕都是最聪明的非人类。你和
它说话,在上面指指点点,写字,它都能懂。大屏幕可以显示视频、文本、图形,或是其他
类型的信息。它和房间里的其他物体都是互联的,确切地知道它们要干什么,并能忠实地在
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我就有两种方式与书进行互动:翻看实体书,或是在屏幕上翻看书
的图像。
每个房间都成为一个计算的环境。电脑的自适应特质融入到背景中,直至几乎看不见,
却又无所不在。「最深刻的技术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威瑟说。「它们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
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直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书写的技术走下精英阶层,不断放低身段,
从我们的注意力中淡出。现在,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水果上的标签、电影字幕等无处不在的
文字。马达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像一只巨大且高傲的野兽;但自那以后,它们逐渐缩小成为
微事物,融入(并被遗忘于)大多数机械装置中。乔治·吉尔德在其《微宇宙》[4]一书中
写道:「电脑的发展可以视为一个坍塌过程。那些曾经高高悬浮在微宇宙层面之上的部件,
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无形的层面,消失在肉眼的视线外。」电脑给我们带来的自适应技术刚出
场时也显得庞大、醒目且集中。但当芯片、马达、传感器都坍塌进无形王国时,它们的灵活
性则留存下来,形成了一个分布环境。实体消失了,留下的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我们与这种
集体行为——这个超有机体或者说这个生态系统——来进行互动,于是整个房间就化作为一
个自适应的茧。
吉尔德又说:「电脑最终会变身成针头般大小,并能回应人类的要求。人类的智能便以
这种形式传递到任何的工具或装置上,传递到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这样说来,电脑的胜利
不但不会使世界非人化,反而会使环境更臣服于人类的愿望。「我们创造的不是机器,而是
将我们所学所能融会贯通于其中的机械化环境。我们在将自己的生命延伸到周边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