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和汉语的一个巨大差异,在于日语的字形和读音是两套系统。汉语虽然也有多音字,但整体还是字形与读音严格绑定的。
汉语读音最多的字是“和”,5个读音。日语是“生”,150多个,嗯,壹佰伍什多個,多到匪夷所思。
日语搞得如此复杂的原因,归根结底,因为汉字对日语来说是一种外来语符号。
没有汉字之前的日语,本来就有一套自己的说法,“我”叫Watashi,“你”叫Anata,“山”叫Yama,“傻缺”叫Baka……只是没有文字罢了。
借别人的文字,其实最初只是为了表音而已,就像英语借了拉丁字母那样,B这个字在大不列颠这儿就念“逼”了,去你的“贝塔”。
但汉字不是拉丁字母,是象形文字,既表音又表意,做不到只借它的发音,而完全无视字义。“山”不能因为在日本叫Yama就写成“亚麻”,亚麻是布,它还得写成“山”。于是“山”这个字在日语就有了两个读音,一个是Yama,一个是接近古汉语的San,也就发展成了后来的训读和音读。
“写作OO读作XX”的字音双系统就这么诞生了。
一个中国人如果名字里有“一”,比如我,比如王一博,关一帆,那这个“一”打死也不会有第二种读法。可如果一个日本人名字里有“一”,它可能念一,念hi,念衣机(滚筒洗衣机的衣机),念卡子,念哈基妹,念尼诺马爱……
我们中国人极少为了人名怎么念发愁,包括外国人名,听一遍,转成汉字,这位老外你就有中国名了。比如James,如果是英美人那就叫詹姆斯,如果是哥伦比亚人那就叫哈梅斯。
但少数能让我们发点愁的外国人名,就是日本人,主要出现在他们名字不用汉字时。(当然还有韩国人和越南人,主要出现在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汉字咋写时。)
一般来说,日本人的名字写成啥,甭管它日语咋念,咱们直接照中文读法念就行了。山口百惠就是Shankou Baihui,中田英寿就是Zhongtian Yingshou,三笘薰就是Sannashawanyier Xun……
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山口百惠念成“亚麻哭泣默默爱(Yamaguchi Momoe)”的对吧?
发点愁的地方,在于有些日语名它不全是汉字,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好几个翻译。
滨崎步(浜崎あゆみ)刚出道那会儿,国内有音乐杂志称呼她“滨崎亚由美”。泽尻英龙华(沢尻エリカ)长期被称作“泽尻绘里香”,直到她自己官宣エリカ的汉字是英龙华。石原里美(石原さとみ)其实应该是“石原聪美”,但所有人都将错就错下去了……
我们中国人是不接受一个人名夹杂多种语言的,滨崎步就算再怎么翻译也不会翻译成“滨崎Ayumi”。有些日本人就不懂这个道理,非跟咱死磕。比如熊本熊(くまモン)官方就非要叫“酷MA萌”,死磕了好几年也推广不出去,最后还是低头认了“叫我熊本熊吧”。
汉字是借来的,该咋用借来的字去表达原本的字,这就没个定数了。
远的不说了,近几十年里,中国人的名字在日本至少经历过3次不同的翻译习惯。
一开始,是用汉字的日语音读发音,对应日语汉字。比如刘备就是“流逼(りゅうび)”,写成劉備。曹操是“搜搜(そうそう)”。孙坚和孙权爷儿俩比较悲催,因为堅和権在日语都读Ken,所以日本人有一些特殊的三国小疑问:为什么孙坚要给儿子用自己的名字?孙策喊弟弟名字时不觉得别扭吗?
怎么会别扭呢?我一个普普通通姓王的,在日本随便去个消费场所都被叫“王様(大王)”才别扭呢好吗?
这个用日语读中国人名字的习惯,其实就跟我们用汉语读日本人名字差不多,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我觉得也挺好的。
变化来自于港台艺人走红日本。日媒称呼他们的名字,大都是用他们的英文名字改成片假名,比如成龙是ジャッキー・チェン(杰基·强),邓丽君是テレサ・テン(泰蕾莎·天),刘德华是アンディ・ラウ(安迪·劳),周杰伦是ジェイ・チョウ(杰·秋)……
这种一眼根本看不出是中国人的写法,要说这里面没埋着点儿恶心人的小心思,我也是不信的。
那时候混迹日本的中国人也是喜欢先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再转化成假名,可烦人了。
打破了这个让人讨厌的翻译习惯的人,可能现在大家都忘得差不多了,我也是写到这儿时才忽然又想起来的——这事儿得感谢章子怡。
章子怡是那些年在国际上爆红的大陆艺人里,几乎唯一一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
她说什么也不给自己取英文艺名,就叫Zhang Ziyi。Ziyi Zhang都不行,不惯你们这毛病,念不顺自己慢慢捋舌头去。
这在当时是很离经叛道的,除了她没人这样做。比如当时被称作“四小花旦”的大陆女演员里,除了章子怡还有一个现在不方便说名字的,用的也是英文艺名,所以她在日本的名字是ヴィッキー・チャオ(维基·超)。
于是,日媒就把章子怡写成了チャン・ツィイー(常·子怡)。估计写着写着自己也觉得味儿不对了,就加上了汉字,改成了“章子怡(チャン・ツーイー)”,汉字括弧片假名。注意,就连后面的假名也从偏向英语读法的ツィイー改成了更字正腔圆的ツーイー。
从那以后,渐渐地,中国人尤其是大陆人的名字,就越来越多出现了这种中式片假名读音+日语汉字,甚至是汉语汉字的组合。
比如鞠婧祎在日语是“鞠婧禕(ジュー・ジンイー)”,3个字在日语全是非常用汉字,但就是这么直接用了,完全不妥协。当然日本粉丝会直接叫キクちゃん(Kiku酱/小菊)就是了。
也就是说,在现在的日本,中国人的名字是三种翻译方式并用的。具体来说,刘备曹操那种是长期习惯,是一种传统,刘德华周杰伦那种突出一个西方化,章子怡鞠婧祎这种则显得比较时尚,比较年轻化。
就好像中国粉丝看到AKB48或乃木坂46时,48和46会直接读成Forty-Eight和Forty-Six,而不是AKB四八或乃木坂四十六。
但更多人并没有这种习惯,日本人也一样。
这里面我最高兴的事情,是中国元素在日本不仅仅代表传统,代表似是而非的异域风情,也越来越多地代表了时尚与年轻。这两年中文发音的“好(ハオ)”成为了日本学生们的流行语,让我想起了动不动就说yes、good、nice的我的学生时代,那时的美国在我心中是个什么地位。
我觉得这才叫文化软实力。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