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家庭,对于莲花这个品牌都不陌生,它是由GWY确定的五百多家重点企业之一。
更是农业线上的产业巨头,它所推出的味精在老百姓家家厨房中,都有出现。
而另一家企业的出现,却让这个一直占据市场主导的食品调料,为之一振。
莲花味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立,口味家喻户晓,因为那时候的经济条件较差,许多家庭吃不起昂贵的调料品。
莲花味精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不仅好吃,而且便宜。
因此莲花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广受市场欢迎,慢慢的发展了起来,并一直被消费者们评为“良心商家”。
那个时候还没有鸡精来“占山为王”,味精作为市场的主流,与其他调料品一同走进了老百姓的厨房。
而莲花味精的前身,周口味精厂,曾经由于设备和资金的缺陷,还只是个年产只有400吨的县办厂。
但随着发展,加之处于“黄金时代”的80、90年代,一句“莲花味精,无可替代,领鲜全国”的广告传遍全国,也成为了当时河南省三大招牌之一。
时任莲花味精的厂长李怀清,是一位很有经验的企业家。
他看到了国际市场,正要带着莲花品牌,走向国际时,新的考验又出现了。
由于莲花牌味精如此成功,其他地区的品牌,不约而同的进入了“味精市场”,给这块“蛋糕”增添了许多的竞争压力。
对于莲花来说,厂房地处河南,制造成本,相对于东北地区和河北、山西等省份来说,是更高的,因此如果不寻求技术升级,可能就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但是事与愿违,莲花的生产原料从玉米走向了小麦,在关键时期,小麦价格上涨。
在预计时间内,非但没有完成,由于李怀清手下的其他产业也需要资金,再加上贷款和ZY“视察”,手忙脚乱之下,莲花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而ZF介入后,领导换人,调整治理等工作纷纷展开,李怀清也只能“就此退休”。
原本在出现问题前,李怀清做了很多的工作,但这些正面影响,都被人“吸血了”。
人员冗杂,不精于研究,只顾“薅羊毛”,本以为的“金饭碗”,也没法永久端着了。
不仅莲花,整个味精行业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更是在这时,出现了另一家:鸡精。
由于味精产业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国家不但指出要整顿,更是对味精的产业,加强了限制。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一家外资鸡精开始了他们的“资本博弈”。
最早,是一支扶贫小组到了河南的南乐县,一处国家级贫困县,而这里最多的农产品,是鸡。
老百姓们希望ZF能帮忙把这些鸡卖出去,有一位专家转念一想,如果能将鸡与调味结合,销路不但有了,也能实现一条新的产业链。
在进行数次实验后,于1984年底,鸡精成功被试验出来,而这位专家,就是“中国鸡精创始人”荣耀中。
虽然鸡精由此起步,但在15年后,却是由瑞士的雀巢公司收购并控股,就此成了一家外资企业。
关于味精吃了是否“致癌”的传言,也是从03年前后开始的,这个时候的味精市场,已经在被鸡精“侵入”了。
但事实上,鸡精的配料表上,味精“赫然在列”,一边害怕,一边吃着鸡精的人们,似乎是有些矛盾。
反观莲花,在李怀清退休之后,并没有迎来一位像他一样出色的领导者,直到一位设计学博士的出现,莲花的新篇章才又被续写。
拥有光辉的学习生涯,在2014年,花重金和“协议”,将莲花握在手中。
沉寂了近10年,此时的莲花品牌支持者,都期待着夏建统能让莲花重换“往日生机”。
先是随着国内健康医药产业的潮流,更名为“莲花健康”,又多次收购其他企业,莲花的股票也因此不断涨。
在“大刀阔斧”下,莲花健康成了夏建统的“工具”,而由于不专注于实业,莲花健康的生产线和厂房一一停工。
时至今日,莲花健康依然在营业味精,但当初跑来抢占市场的几家企业,都已经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了。
在鸡精宣传莲花是否存在健康问题这件事上,我们不得而知,但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商战的规律。
这是否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后,驱逐打压的一种“手法”?
作为一家食品行业,口碑十分重要,最忌惮的就是有人说,你的东西存在安全隐患。
味精真的会“致癌”吗?肯定不会,甚至在莲花味精的配料表中,都只有小麦这一个成分。
受制于垄断,一开始的调味品市场基本只有莲花,而鸡精若想进入市场,就必须“打破垄断”。
同时,“信息闭塞”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在过去没有现在发达的网络环境和传媒设备,许多口碑只能“道听途说”。
因此谣言传播的速度,虽然不快,但却很广,甚至大部分的人“深信不疑”。
但在资本市场中,博弈和竞争是常有的事,莲花的“凋落”并不能只归结于“致癌”的虚假言论。
纵观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产业产品创新、国际化推进等都是有问题的,不过作为一家国产企业,莲花值得称赞。
同时,随着“味精时代”的落寞,这个曾经的味精大王在今天,依然坚守着民族品牌的初心。
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企业,在商业发展中,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但商业环境亦是战场。
作为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我们有时不得不去揣测,这些企业的目的。
对于市场中的“恶性竞争”,主要是以“非优势竞争”为主,大概意思就是并非以比质量,比宣发,比制造和创新能力。
而是互相“手拿把柄”,这种行为可能会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商业领域的舆论,更是能让像莲花这样的“民族大企”走下神坛,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心感受而非只用眼观察。
不排除有带着“不良目的”,专门来搞破坏,捣乱中国市场环境的外资企业,但这还是少数。
莲花味精的故事,我们为之惋惜,但更要警惕的是,任何以不法目的来行事的势力。
希望当下一个莲花出现之后,它能够“绽放”,而并非在岁月的谣言与摧残中,逐步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