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医名家都是有了切肤之痛才走上了中医之路,
绝大部分,估计还是像我一样,求个自保,家里老头老太,老婆孩子有个头疼发热,就能搞定;也知道现在医院里面的医生也不容易,就各自自求多福了。
当然,也有像胡适这样的,但求疗效而终得救;也有头铁像鲁迅先生,最终被日医医死的。
附录胡适小事一则:
胡适与中医的故事,不得不从他于1921年3月30日所作的《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谈起。胡适写到:“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仲安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鼓,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去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用参、芪为主,逐渐增到参、芪各十两,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减,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份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药学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像将来的无数《试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学者在化学试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
再另:
老实说,中医名家们的心眼也不大,随便翻翻医案都能看到那些鄙夷的笔触,甚至包括同行;类似孙思邈和陈修圆这种仁医的,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