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你混淆了技术和产品我觉得,比如你把电子邮件,网盘这些偏向技术层面的创新,和QQ微信这些产品放在一起说,就有点违和感。要聊微信和QQ的源起,或许你应该探源即时通信技术。
比如摘自Wiki上的一段话介绍。
即时通信是一个终端连往即时通信网络的服务。即时通信不同于电邮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实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信服务提供了状态信息的特性──显示联系人名单,联系人是否在在线与能否与联系人交谈。
在早期的即时通信程序中,用户输入的每一个字符都会即时显示在双方的屏幕,且每一个字符的删除与修改都会即时的反应在屏幕上。这种模式比起使用e-mail更像是电话交谈。在现在的即时通信程序中,交谈中的另一方通常只会在本地端按下提交键(Enter或是Ctrl+Enter)后才会看到消息。
在互联网上受欢迎的即时通信服务包含了Skype、LINE、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Discord、Telegram、微信、Jabber、ICQ与QQ等。这些服务的许多想法都来源于历史更久的在线聊天协议——IRC。
1970年代早期,一种更早的即时通信形式是柏拉图系统(PLATO system)。之后在1980年代,UNIX/Linux的交谈即时消息被广泛的使用于工程师与学术界,1990年代即时通信更跨越了互联网交流。1996年11月,ICQ是首个广泛被非UNIX/Linux用户用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在ICQ的介绍之后,同时在许多地方有一定数量的即时通信方式发展,且各式的即时通信程序有独立的协定,无法彼此互通。这引导用户同时执行两个以上的即时通信软件,或者他们可以使用支持多协议的终端软件,如Gaim、Miranda IM、Trillian或Jabber。
近年来,许多即时通信服务开始提供视频会议的功能,网络电话(VoIP),与网络会议服务开始集成为兼有影像会议与即时消息的功能。于是,这些媒体的分别变的越来越模糊。仅视频会议而言,人们也习惯性的称之为网络视频会议,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的概念也变得模糊。光是会议产品就有硬件,软件和网页之分,其中的翘楚更是不乏其人,思科,ppmeet等在其中较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