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到后来,感觉乐谱跟作文是类似的。都有结构、段落、断句、铺垫、伏笔、重点和转折,这些都通过强弱、切分、连音、休止、修饰音等各种手段去表达。
我之所以越来越喜欢古典,后来过了很多年后我大致总结的原因是,古典不像流行乐,有明确的情绪指向性,它的结构是严谨的,情绪却是松散的,便于它提供很多思考和二创的空间给你,演奏本身就是一个二创的过程,这是最最吸引我的地方。
小时候学习《幽默曲》的时候,我老师问我,前段给我的感觉是什么,我说,像我刚睡醒的时候,睁不开眼的样子。我老师笑笑不置可否,过了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她对我当时的回答很满意。
但现在问我,我则会说,前段更像是种子刚刚发芽,那种蕴含着生机,破土而出,渐渐“萌动”的样子;到了中段改为升f小调,又像是到了夏季,逐渐开枝散叶,“伸展”开来,绿意盎然的样子;到了中段末尾,则像是到了秋季,已经完全伸展开来,“盛极一时”是样子;再到最后以一个ABA的结构循环收尾,则像是到了“冬季”,枝叶逐渐凋零,“收敛”的样子。
然后带着这样的情绪理解,填充进每个结构的乐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