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这个词,我最早是从某赌徒嘴里听说的。他欠下几十万妻离子散,每天被追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希望早日让他翻本得以还清债务上岸。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将考公比喻成上岸。面对几千比1甚至几万比1的录取率,把考公形容为上岸可谓贴切之至。
广撒网几乎成了考公一族的标配,全职考公者除了参加每年的国考外,还会报考各省份自行组织的省考。由于省份考点一般安排在本省份内,所以每年都有一群考公大军全国巡礼,哪里有考试就去哪里,一年下来大大小小考试能有十几回。在某知名考公论坛中,不乏连续5、6年没考上,但依然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坚持考公者,可谓初心不改。
微笑のテレサ 我理解这个说法就远了 80/90年代有不少人辞去公职经商的,当时这个现象叫"下海" 所以我觉得反过来离开市场回到体制内就应该叫"上岸"
Oldman 我的理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除了上岸的,其他都掉水里
苟富贵,勿相忘
上岸,本意为舍舟登陆,或指渔民放弃渔业、移居内陆;在佛教中用“海”比作深重的苦难,“岸”比作悔改后的出路,二者结合便为我们常见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这一成语,意指“弃邪归正”。
在早期的现代语境中,“海”与“苦难”的关联被弱化,而强化了其与“不稳定的环境”之间的联系;与之相对的,“岸”的“光明、出路”比喻义被削弱,强化了“稳定的环境”这一喻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务员辞职经商(从稳定的公务员岗位离开,参与不稳定的市场竞争)被比作“下海”,正是“岸”与“海”在现代语境中的运用。我们现在使用“上岸”多表“考研、考公务员等成功”,而将备考比作“涉水”(不常用)。在这里的“岸”比喻在竞争中胜出,获得一个可靠、稳定、光明的环境与前途。这一比喻义是早期喻义的发展与延伸,剔除了佛教色彩。
哈哈
非公务员的话,即便再擅长游泳,也会碰到大浪或者腿抽筋淹死的可能。所以可以不去游泳就是上岸了。
Onira 反正我个人不喜欢这个系列的热词,什么上岸,什么内卷,总觉得有滥俗化趋势。虽然很多人在说,但我从不主动用
18801249909 人生计划30岁左右考公上岸,看这架势26 7就要开始复习了,反正学习不能停,毕业了也不能停
我理解是大家一开始都在水里,一部分考上公,先上岸。大部分人,游了几十年才看到陆地,退休上岸。还有的没考上公,死在打工途中,这就是没上岸,淹死聊。
jinge217 30有点晚了,应届生的身份对于上岸至关重要,社会生上岸是hard模式,应届生easy